浮吊、起重船、挖泥船、半潜船、铺管船……在见惯了集装箱起重机的“老面孔”后,长兴岛振华港机生产基地内最近多了不少陌生的“大家伙”。最新的一份公告,则透露出这家全球最大集装箱起重机生产企业的新目标:公司打算更名为“振华重工”,谋求加速进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公司总裁管彤贤表示,海工产品拟在3-5年内达到年产值50亿美元,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将从现在的四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
龙头老大谋转型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国世界名牌”企业之一,振华港机在集装箱起重机领域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2008年全世界交付的集装箱起重机数量达到了310台,其中振华港机交付了241台,占到市场份额的78%。但在振华人看来,这一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也意味着未来上升空间的逐步缩小;企业发展不进则退,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管彤贤介绍说:“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容量有限,全世界每年不过30亿-40亿美元的投入。而海工市场则一年有3000亿至4000亿美元的投入,整整100倍!利润率起码高达30%。我们必须要进入海工市场,为此,振华已经准备了三四年。”而眼下的金融危机,则大大加快了振华港机“下海”的脚步。管彤贤坦言:“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主产品———集装箱机械、散货装卸机械等,还是有影响的。因此,我们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争取成为海工领域的领跑者。”
管彤贤说:“公司改名,是因为振华不再只做港口机械,我们要让它名副其实。”但是取“振兴中华”之意的振华商标不变,为祖国书写新辉煌的信心不变。
自主创新打头炮
底气来自于实力的积累。早在2007年,安装有振华港机生产的4000吨全回转浮吊的“华天轮”,在“南海一号”的打捞中一战成名。巨型浮吊是海工重大装备,在大型海上建筑工程、海上救捞、海洋平台拆卸与安装、巨型分段与浮坞造船领域均有应用。随后,在去年他们又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
目前,凭借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振华港机已具备部分海工装备的强劲实力。它为上航局建造而运用了平地造船技术的大型抓斗式挖泥船已下水、第一艘载有1700吨浮吊的半潜船已启程赴美。现有三艘吨位分别为1200吨、3000吨和4400吨的铺管船已在建中。
下一步,振华港机的海工发展战略将以“海工用大型钢结构与关键配套并举”、“先进军中东地区再图世界市场”为路径。在振华人看来,除去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外,就只能是不停的自主创新;传统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如此,新的海工市场亦然。在最近公司颁发的12个百万元科技大奖名单中,“美国新海湾大桥复杂异型钢结构”、“自升式浮吊”等项目都位列其中,有一半左右项目出自海工、钢结构等全新领域。
依托上海有优势
当然,正如变化莫测的海洋一样,海工市场的角逐同样风云密布、强手林立。
新成立的振华港机海工研究院胡安康院长告诉记者,一方面,与陆地结构相比,海工项目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和恶劣,风、海浪、海流、潮汐等时时作用于结构,对于技术和安全标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美欧日韩等国在海工方面优势明显,国内大连船舶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南通中远船务(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烟台莱佛士等一大批企业也踊跃参与,市场竞争可谓异常激烈。
对此,管彤贤认为,挑战中更藏机遇。此前出炉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若干家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初具规模”。而振华港机依托的上海更有三大优势,适合发展成为未来的亚洲海工中心。“其一,环境好,留得住人;其二,气候好,比东北、华北地区多三个月的户外作业时间;其三,配套好,世界知名船检、认证机关全在上海有办事机构或总部。若干年后,专业生产厂也会蜂拥而至。”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意见,则无疑让“靠海吃海”的振华港机看到了希望所在。
■相关链接
当前,在巴西、北冰洋、西非和中国南海,石油公司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刺激了海工装备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全球海工装备利用率高达90.5%;另一方面,包括油气钻采平台、存储设施、工程船舶在内的海工装备2007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美元。
海洋工程装备体系包括:物探———物探船钻探采油———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导管架平台、顺应式平台、钻井船、座底式平台、张力腿平台、立柱式平台等生产储存———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FPSO)、浮式储油卸油轮(FSO)和浮式储油装置(FSU)等运
输———穿梭油轮工程支持———守护船、三用拖船、浮式起重船、铺管船、深潜器我国亟待开发的深海作业装置有: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大型半潜式钻井船,大型起重兼铺管船,水下生产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