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海工,中国船企还须闯两“关”

2013-01-18 16:59:41   来源:国际海洋工程网   我有话要说

\

图为“海洋石油936”钻井船

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深刻地认识自己。在近期落幕的一场海工论坛上,业界人士全面分析了我国海工市场面临的发展机会以及挑战,他们指出,虽然海工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海工产业发展步子迈得很快,但目前自身尚不强大,而且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因此,要想在发展海工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需要宏观政策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各参与企业则要针对自身情况不断强身健体。

自身发展尚有诸多不足

“就在四五年前,中国还少有企业涉足海工市场,但这两年市场猛地一下扩大了,发展速度非常快。”挪威埃捷力海洋工程集团中国公司项目管理部总经理胡佩锋表示,快速发展给我国海工市场带来了繁荣的景象,也使我国海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但是,与世界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的海工产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业界人士认为,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流装备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本土化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管理水平低,尚不具备完整的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制造能力,特别是深海技术的差距更大等等。

同时,业界人士还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一,由于缺乏人才及经验等原因,我国船企建造海工装备存在较为普遍的延期交付现象。第二,为应对当前船市低迷的状况,我国船企纷纷将进军海工作为转型方向。这容易导致一哄而上的乱象,发展缺乏统筹。“从我亲身的考察经历看,部分企业真的低估了海工装备的建造难度,没有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就贸然进入这一行业,这样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埃捷力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大卫·吴表示。第三,部分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漂亮的经济数据,在发展海工时依然走的是发展船舶工业的老路子——注重上产能,搞总装,而不愿搞研发,研制关键设备。他们指出,尽管当前海下市场十分火爆,是船企谋求出路的一个好方向,但从市场容量来看,海工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运输装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船企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发展策略,而不是盲目“随大流”,不管有没有条件都硬往海工市场转型,企业对海工市场应有理性的认识。

[page]

叩开国际市场大门不易

无论是造船业还是海工业,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国际化特点,我国海工业要发展壮大,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勇于在全球“觅食”。然而,专家指出,海工国际市场并不容易打开,这是摆在我国发展海工产业面前的另一道难题。尽管我国顺利承接了全球造船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成长为造船大国,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造船业和海工业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对部分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可淘汰产业,而后者不仅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往往和能源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海工业,并且有很明显的本土化趋势。

据中集集团海洋工程部总经理高上介绍,当前全球正涌起一股资源民族化浪潮。全球只有约7%的石油储量控制在跨国石油公司手中,而近3/4的储量由国家石油公司掌控,资源民族化趋势越来越强,牢牢把控着资源勘探开采装备的研制和使用维修权。例如,巴西要求其钻井船或半潜平台在本国船厂建造,并且要达到55%一65%的本地化率;若想获得俄罗斯的海工项目,则必须在俄设厂;尼日利亚要求所有的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必须在本国完成合拢,50%的上层建筑必须在本土建造,FPSO的运作、维修必须由尼日利亚公司承担;印度要求油气开发装备最少达到50%的本地化率;阿塞拜疆、安哥拉、马来西亚、加纳等国都在采取强制措施巩固其对海工装备业的控制权。挪威虽然没有在海工装备建造业务上提出明确的本土化要求,但也通过一系列关于油气资源的政策将本地化渗透到油气产业的骨子里。

高上表示,各国高度重视本国海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用先进的装备进行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海工装备建造及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能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少国家发展遇到困难,发展海工装备是解决就业、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例如,挪威油气业收人占其GDP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零上升到现在的25%,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为发展本国海工装备业,这些国家往往在融资、技术等方面给本国企业给予相应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到一定份额并非易事,必须拿出真本事,才能将巨大的市场潜力变成真实的订单收入。

[page]

宏观政策微观措施须并举

分析弱点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业界人士纷纷建言,我国促进海工业平稳、健康、持久地发展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前者主要是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后者则是企业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业界人士指出,宏观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海工装备业的发展。例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就给海工装备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海工装备业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这也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研发、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强上下游产业的互相协调,加快发展战略路径的研究。例如,可以以南海开发为契机,采取提升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并举之策,加快推进发展。同时,发展海工业要有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到有序发展。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指出,海工装备是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进入的门槛较高,必须重视培育品牌骨干企业,统筹规划能力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体系的建设,使海工产业健康、平稳、持续发展。要明确企业的准入门槛,规定具备条件的企业才能参与海工市场的竞争,避免一哄而上。

宏观产业政策给一个行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土壤,而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的发展措施则是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微观因素,海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强身健体”。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海工装备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发展这一产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南通中远船务(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从一家修船企业成功转型成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企业在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的同时,还应制定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有序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使人力资源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人才队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第二,理性看待海工市场,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定位,在细分市场寻找机会,依靠技术提升竞争实力。业界人士建议,企业应避免走造船业的老路——纷纷上马总装产能,而应该学习在造船调整时期部分企业成功在细分市场找到发展机会的做法,对海工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定位;要高度重视科研开发和创新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在海工装备研制领域还存在很多空白点,企业可以找准一个研发方向集中精力进行主攻,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抢占市场先机。

第三,必须尽快提升企业管理和项目营运水平。无论从造船业还是海工业来看,我国企业与先进企业的既有技术的差距,也有管理的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还是降本的重要路径。不过,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必须转变粗放式的发展理念,提倡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最后,企业必须勇于且善于“走出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有意拼抢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从长计议,了解当地的本土化政策,采取适当的策略。例如,新加坡吉宝为打入巴西市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苦心经营,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带去先进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当地海工人才等;三井造船则通过建立枝枝蔓蔓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和巴西建立起亲戚关系,从而得到全面收获。我国企当也要深刻洞悉国际市场的特点,了解当地的政策,通过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努力争取国际市场份额。

综合动态排行

  1. “勘探三号”新型7000米动态井架安装成功
  2. 中国钻井之王
  3. 中远船务王宇航董事长会见ENGEVIX高层
  4. 中国首例浮托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安装
  5. 萧汉强,不为人知的海洋卫士
  6. 海门港新区海工装备产业加速崛起
  7. 海工装备正式“入编”战略新兴产业
  8. 克瓦纳海工设计公司落户青岛
  9. ABS Group将亮相海工模块结构会议
  10. 沈志平:总设计师的“平凡故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