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汉强,不为人知的海洋卫士

2014-06-30 22:17:37   来源:国际海洋工程网   我有话要说

今年78岁的萧汉强,原地质矿产部南沙勘察办公室主任、国土资源部海洋办副主任,看到“海洋石油981”的消息总会心跳加速。

20年前,他曾向国务院提出在南沙勘探打井。如今,在强大的海洋装备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开始实现。

回顾并不漫长的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历史,一系列几乎未被国人知晓的装备,曾经奠定了中国人维护海洋权益的基础。

如今,以更坚定的高层决心为后盾,海洋工程装备正在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贡献更多力量。

第一次探入外海海底

时间回到1977年底,“十年浩劫”接近尾声。原地质矿产部联合原石油工业部等,打算组织一次南沙勘查。

报告一度被批准,海洋调查船、测量船以及测量仪器准备齐全,正要出发,一封上级信件疾驰而至。

虽然已过去30多年,萧汉强仍然清晰记得这封信的内容:南沙即使有资源,我们也开采不了,建议不要去了。

此次勘查随即取消。

有关领导对装备缺乏信心,毕竟那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刚刚起步的岁月。

新中国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查长期是一张白纸,仅在1958年开展过一次海上地震试验。

当时以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教研室教师刘光鼎为领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部物探局、石油工业部及其石油科学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等青年科学家,组成中国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借鉴陆地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将炸药包投向大海,第一次记录下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海水、透过海底表层的反射信号,迈出了中国认识海洋深处的第一步。

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公布了在中国东海的一系列勘查成果。高层领导由此意识到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性。国务院最终决定改装、建造和进口钻井船各一条。

刘光鼎等人受命在上海参与成立“627工程”筹备组,即后来的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之后还成立了第三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作为专业海上钻井队伍。

刘光鼎本人则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

这位地球物理学家、海洋能源开发专家、中科院院士向本刊记者回忆说,早期的海洋勘探、勘查十分困难。由于美国和苏联都对中国封锁,无法从国外购买先进仪器,只能自己想办法,比如把陆地地震仪改装为海洋用设备,“今天看水平确实很低,但总是一个创新、一个开始。”

最终,中国人决定用交通部提供的两条3000吨级旧货轮拼装成一条钻探船。

“就是将两条船平行,焊接钢板固定后,在中间架上一台陆地钻机,建成后叫‘勘探一号’。”萧汉强说,

1974年“勘探一号”正式服役,虽然只能在水深90米以内的海域工作,6年中还是在南黄海区域钻出7口油井。

特别是1974年6月,它在黄海开钻,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外海进行海洋钻探。

但是受到建造和设计水平的限制,该船平衡能力较差,无法承受稍大的风浪。加上服役不久船体就严重变形,以及受到腐蚀等问题的干扰,“勘探一号”很快就退役报废了。

综合动态排行

  1. “勘探三号”新型7000米动态井架安装成功
  2. 中国钻井之王
  3. 中远船务王宇航董事长会见ENGEVIX高层
  4. 中国首例浮托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安装
  5. 萧汉强,不为人知的海洋卫士
  6. 海门港新区海工装备产业加速崛起
  7. 海工装备正式“入编”战略新兴产业
  8. 克瓦纳海工设计公司落户青岛
  9. ABS Group将亮相海工模块结构会议
  10. 沈志平:总设计师的“平凡故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