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诱惑让四川宏华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总裁张弭(左四)愿意为此承担转型的风险
换言之,眼红的中国制造商们在押上全部赌注后或许仍然两手空空。张弭也未拿到海洋钻井平台的订单。他已经向海洋板块投资超过20亿元,目前的斩获仅是几艘海工驳船(为海洋钻井平台运送补给的小型船舶),以及一个被命名为“Tiger”的项目。这是新加坡OPUS海洋有限公司与上海船厂(位置 评论 新闻)联合开发的钻井船,工作水深为900至1500米,宏华集团为其提供价值3亿元的钻井设备包。张弭为此感到兴奋并希望能以此打开市场,他敲敲桌子:“这是中国的第一次。”此前,全球海洋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所需的核心部件钻井设备包几乎由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一家独揽,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0%。
张弭的底牌是“宏海号”。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本需要占据宝贵船坞资源的海洋装备搬到陆地上进行建造,再用起重机吊装下水。这种理念并非是他首创。2000年,韩国现代重工船厂在全球率先成功实施该理念,但因为其起重设备能力的限制,只能分块多次吊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较为领先的海工装备制造商烟台中集来福士(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曾于2008年建造了一台当时全球最大的起重能力高达2万吨的门式起重机,将分段制造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其不能移动,依然需要占据船坞。“我根本不需要船坞。”张弭说。
搅局
张弭出生在距离成都210公里的隆昌气矿。这是中国第一座规模化天然气田。从他记事开始,家里使用的燃料都是天然气。后来哥哥张聪进入钻井队工作,张弭常常跟着他爬上十几米高的井架观看打井。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进入这一行埋下了种子。
不过,他度过了一个相当压抑的青春期。由于父亲早年参加国民党的缘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歧视。张弭也因此受到牵连,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同时,在仅有的一段校园时光里,即使张弭成绩一流,在同学中也很有威望,但学校的奖励和荣誉一直与他无关。这样的磨难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我明白了尊严只能靠自己的拼搏去赢得。”张弭说。初中毕业后,他辍学在家3年,独自操持家务。那段时光张弭并没有浪费,他把《汉语词典》抄了整整三遍。“他以前写字太丑了。”张聪告诉《环球企业家》。不久后,张弭进入矿区职工大学读石油机械专业,毕业被派至矿区的钻机修造厂成为技术员。
但他并不是一名安分的员工。当时中国制造和使用的钻机是效率低下的苏联仿制品,张弭通过研究独立制造出一种新型的三缸泥浆泵,在川南矿区成为主力机型。他迅速成为中国该领域最知名的专业人士,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行业会议都会邀请他。但职务低微和所在单位级别不够导致张弭的产品根本无法推广出去。不过,张弭不是那种容易认输的人。终于,他的技术方案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反响强烈并最终得到大规模应用,张弭自此在中国的石油钻机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
宏华集团的前身起步于上世纪末,并于2006年最终完成改制和私有化,张弭出任主席兼总裁。公司成立之初的1998年便研制出中国第一台7000米机械钻机,而宏华集团真正取得行业地位是在2001年,张弭亲自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数控变频电动钻机,也就是DBS钻机。这款设备的意义在于将原有的机械式钻机变成了由电控系统控制的新一代钻机,从而带来操控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张弭一直是冲在技术第一线的那个人,他为此专门订阅了十年的《电力机车传动》杂志,自学电力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国内电力机车系统对电控的研究最强,应该把这套想法搬到石油钻机上。”张弭说。
这种DBS钻机最终为其带来了美国油气开采服务业巨头纳伯斯工业的63台采购订单,但过程异常艰辛。中国的油气开采业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牢牢掌控,两公司旗下有大约近百家大小不一的油气设备制造商,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像宏华集团这样的民营公司,很难在国内市场找到突破口。“你在国内能够见到的宏华设备几乎都是国外钻井公司买去的。”张弭多少有些无奈。
硬币的另一面是他找到了突破口。张弭要进军国际市场,而且直指全球钻井行业的制高点,美国。2002年,张弭参加了有行业风向标之称的美国OTC国际石油展览会,宏华集团的设备根本无人问津。当时一位中国同行告诉他,想要美国人买你的钻机是异想天开。两年后,张弭在国民油井华高、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钻井巨头盘踞的有“钻井之城”之称的美国休斯敦,建起宏华集团第一家海外工厂和销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