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万张片子“体检”
2006年夏天,距“海洋石油981”正式动工两年前。
外高桥造船厂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现场,当时担任外高桥造船厂海洋工程部副部长的陈刚遇到了一位低调的访客。
对方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后来担任“海洋石油981”的项目总经理。而陈刚本人,则成为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海洋石油981”项目的负责人。
“我们聊了一会儿,就谈到了中海油决定要建造这样一个装备。”他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中国决定建造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对方就是到外高桥造船厂来勘查船坞的。
对于这个消息,陈刚难掩兴奋,他连忙向船厂领导作了汇报。虽然此前几年都在进行相关积累,但这个计划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些意外。
其实在2006年7月,国家科技部社发司曾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一五”863计划“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会。
当时,由刘光鼎等9位院士,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船重工集团等单位,对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咨询论证。
作为其间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代表,“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实施,被认为对于满足中国深水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需求、使中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院士们的意见是“尽快启动”。这个重大项目的2.43亿元投入中,一部分就流向了“海洋石油981”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而此前,原国防科工委、发改委、科技部等已有若干投入。
“我们60%多的油气依靠进口,如果再不重视海洋,一旦有突发情况,路上的汽车都得停。”刘光鼎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一直参与“中国第一船厂”竞争的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伊始,就确定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并举的发展之路。2003年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交付的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海洋工程项目——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即通常所说的FPSO。
2002年至2004年,在陈刚于外高桥造船厂工作的前3年间,外高桥造船厂就交付了两个代表性的海洋工程装备:15万吨、16.2万吨的“海洋石油111”和“海洋石油113”两艘FPSO。
而在“海洋石油981”之前,陈刚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2007年交付的30万吨FPSO“海洋石油117”。
除了吨位更大,对于陈刚和他的团队来说,最大不同其实是整个设计建造流程中的精细和严谨。
这艘FPSO由美国康菲公司订造,用于这家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开发的海上油气田项目。
“前两个项目做完,我们团队觉得至少在FPSO这方面没什么太大的技术难度了。”陈刚回忆说,但美国石油公司对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的严苛要求,对他们来说具有“颠覆性”。
“很多文件从来没见过,规范和标准无比详细,比如美国公司要求对全船每一个设备的维护和维修都需要作吊运分析,对所有的关键系统都在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上作风险评估。”陈刚说,另一方面,“咱们的人员大多是设计船舶出身,很多设计逻辑和思维都是从船舶设计移植过来的,不适应国际化海洋工程项目对设计方案的安全性、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的高要求。”
其实,对于以建造散货船著名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来说,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不仅是两条生产线这样简单,而是造船文化和海工文化的冲突与磨合。
前者侧重于结果导向,按规范设计、采购,按图施工,检验出结果;后者则出于对高投入、高风险等因素的考虑,更侧重于过程导向,按程序做事,按程序出结果,所有的过程、环节和结果都必须可追溯。
至于建造过程与工艺,海洋工程带来的是完全不属于同一级别的挑战。
“散货船的结构、钢板占空船总重的60%,设备、管线、电缆等占40%。海洋工程装备相反,也就是说设备、系统更多、更复杂,它的系统集成工作量是散货船的5倍以上,包括设备和系统的安装、机械电气完工、预调试和调试等等。”陈刚举的一个例子是,一般轿车上有二三十个传感器,散货船有五六百个,“海洋石油981”上超过一万个。
在焊接完成后,一艘十几吨的散货船要进行无损探伤——也就是用类似对人体拍CT的方式查看焊接缝表层和内部是否存在缺陷——需要拍三五百张片子,而一般的海洋工程装备是照5000张左右。
“海洋石油981”拍的片子超过一万张。
2006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出投标意向征询函,正式确认了这个项目的存在。
2007年6月,外高桥造船厂提交标书。
2007年10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与外高桥造船厂签约,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签约仪式。
以上,就是“海洋石油981”启动建造之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