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们的远见
说到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源头,还要提到“708所”一班“老先生”的远见。
早在上世纪末期,当时“708所”的领导和技术专家就判断,将来国家在南海区域应该有大规模开发。
2002年,“708所”申报原国防科工委“新型多功能半潜式钻井平台”科研项目。
“八三室”副主任彭熙民把沈志平叫过去,要求他担当课题技术负责人。“那时候我是船体科的科长,应该说老一代已经认识到我们在南海开发装备的缺乏,在科研攻关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培养后备力量。”沈志平由此“入伙”,进入深海半潜式平台的研究领域。
“除了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半潜式平台也会有很多用途,在军事设施上也可以得到应用。”沈志平说
“对我们来说,当时关键技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了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船型设计、水动力分析、稳性分析,都缺乏认识、经验和分析手段。”在此期间,“708所”购买了世界先进的分析软件,通过研究对平台船型设计、总体规划布置、系统设计等关键设计流程摸索了一遍。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国内并没有具体的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工程,他们的科研项目缺乏依托工程,“项目只能是进行关键技术和设计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储备阶段”。到2005年这个课题验收时,由于成果没有具体的工程应用,在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上也有着异议。
不过,转机还是就此到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决策建造一个先进的第六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
在可行性论证会上,沈志平用了一个小时时间介绍了“708所”的研究成果,“借着这个契机,‘708所’得以有机会从最前期的研究,介入后来的‘海洋石油981’项目。”
他提到,牵头这一论证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技术负责人曾恒一院士当时曾特别提到,希望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平台,“他着眼于国家的整个战略。”
沈志平承认,当时自己有一种“使命感”——他们终于要打造一个真实的平台了。
承担第六代平台的前期论证和概念方案仅用了3个月时间,“708所”的研究人员废寝忘食,热情空前高涨。
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组织下,“708所”协同上海交通大学等有关单位进行了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最终提出了平台概念方案。
“这个过程相当于界定中国海油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具体说就是什么样的平台适合南海,要达到怎样的先进技术性能和指标,从而为工程项目设计基础制定奠定基础。”沈志平说。
比如为了解决在广阔的南海上作业的问题,“海洋石油981”的甲板可变荷载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时的世界水平是8000吨,平台最初考虑过1万吨的荷载,但是基于各种考量,最终实际荷载实现了9000吨,也是世界前列水平。”
沈志平解释说,甲板可变荷载的概念,是包括钻杆、管套、隔水套管、泥浆等围绕钻井作业的各种器材的荷载能力。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数字,实际上决定了平台的规模和作业能力。
尤其令沈志平难忘的是,在进行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期间,“708所”所长胡安康和沈志平曾去看望担任过“勘探三号”水动力分析专家孙复中。
当时这位老专家因眼癌已摘除了一个眼球,但还是交给他们一个在方格纸上用铅笔绘制的独特半潜式平台概念设计。
未等“海洋石油981”建造完成,孙复中去世。沈志平说起这位老人,尤其强调他身上特别体现出的“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