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市场春天“后会无期”?

2014-08-22 08:14:36   来源:国际海洋工程网   我有话要说

今年上半年的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整体呈波动下行之势,运营市场活跃度降低,建造市场成交量也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从各项数据来看,全球海工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持续火爆之后,已经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海工市场的发展之春正在逐渐过去,市场或将在未来逐步回归理性。

看市场 行情下滑 疲态尽显

1~6月,钻井平台作业需求呈疲软态势,影响了整个海工市场。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13年,石油公司的盈利率从2004~2008年的年均25%降至15%。而且,在油价不变、勘探开发投入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还有可能继续降低。挪威经纪机构Platou的数据显示,2014年,油气服务公司的收入增幅预计为5.7%或更低,如果资本投入增幅在3%~4%,盈利空间将收窄。因此,减少投入已成为许多石油公司降低成本最直接有效的选择。

从海工装备的成交额来看,市场表现同样低迷,甚至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今年上半年,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194艘(座)、成交金额为24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7%、31%。从各型装备看,钻井平台成交37座,同比减少23%,合同金额约为107亿美元,同比减少21%;浮式生产平台成交11座,合同金额近6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44%;海洋工程船成交146艘,同比减少48%。

需求减少是导致成交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持续增加的平台供应量也是造成市场活跃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过去三年屡创新高的订单量,使得各类平台的手持订单占比已大大超过警戒线,如钻井船手持订单与现有船队的比例几乎是1:1,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也占到现有平台总数的20%,供需失衡的情况日益显现。

成交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今年年初以来,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交量下降,使得2011年以来一直缓慢上涨的价格掉头下行。据统计,350英尺平台的价格从1月的1.95亿美元跌至5月的1.9亿美元,400英尺平台的价格从2.2亿美元跌至2.1亿美元。钻井船的价格则早在去年即伴随着成交量的萎缩而缓慢下行。而克拉克松海工船价格指数也从去年的90点下降至如今的88点。

看竞争 三强争锋 交椅更迭

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共承接钻井平台19座、生产平台3座、海洋工程船59艘,合计81艘(座)、7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超越韩国,成为海工建造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金额最多的国家。中国海工业务发展之快得益于强大的船舶工业基础、政策导向以及国内需求,但是产品低端倾向严重、技术配套能力落后等“短板”也比较明显。同时,中国船企为了争取海工订单,向船东作出了很多让步,这也令订单风险大为增加。

韩国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仅获得30亿美元订单,包括2艘钻井船、1艘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和1座浮式生产装置(FPU)。海工市场调整导致订单减少,确实对韩国接单有所冲击。但另一方面,中国、新加坡接单产品逐步渗透到韩国垄断的领域,也是造成韩国接单不济的原因之一。韩国业内人士认为,韩国的海工产品优势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地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确实比较棘手。一些企业提议,不妨学习和借鉴日本船企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新加坡由于自升式钻井平台仍有一定需求,表现比较稳健。年初以来,吉宝集团与胜科海事两大企业共收获7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同时,为了提高竞争力,新加坡船企也作出了各种努力。比如在钻井船领域,他们注重船型研发,并与Transocean签署了2艘新船订单。而在液化天然气(LNG)装备领域,吉宝集团已经与挪威Golar LNG公司签署了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改装订单。这是在承接世界首艘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改装订单后,新加坡船企在LNG海上生产处理装备上的又一突破,有可能冲击韩国在FLNG建造市场的地位。

市场分析排行

  1. 海工市场春天“后会无期”?
  2. 中国海工:成长可期道路艰辛
  3. 海工,中国企业自己玩的游戏?
  4. 海洋浮式装置市场保持强势
  5. 中集来福士获6座钻井平台订单
  6. 全球海洋工程主力工程船舶发展趋势
  7. 今年PSV价格上涨近10%
  8. 勘探开发投入受海工船船东关注
  9. 页岩气革命或引发海工产业大危机
  10. 挪威船东对海工船市场充满信心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