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当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逐渐驶入南极圈,广阔极地海域的油气、矿产资源开发逐渐纳入人们视野。
但我们有能力向深海要油气吗?
自“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深水油气开发。然而,浅海开发和海工装备能力过剩凸显,必须向深海开发转型。同时,极地开发、浮式LNG(液化天然气)储运装置和海底开发等新技术趋势也对海工配套装备提出新要求。这是上证报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4中国(北京)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技术大会期间获得的信息。
数据显示,深水是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油气储产量重要接替区,深水已发现29个超过5亿桶的大型油气田,全球超过1亿吨储量60%来自于海上,一半在深水。
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杨树波说,“全世界能在3000米以下水深作业的钻井船只有不到20条,这个领域还有很大机会。相应的海工设备需求包括钻井、监测、维修等,维修目前是空白领域。”这20条船中,中国只有中海油投资建设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一座。
由此可见,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会议间隙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国家支持海洋强国大背景下,海工装备建设一哄而上,近海、低水平的开发已经有过剩隐患,而深海开发能力不足,我认为企业应瞄准高水平配套装备、关键零部件,如钻井包、钻井平台发电机组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以近养远、远近结合,加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跟踪分析,推进深海对外招标和合作,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气产量。这是“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战略规划中关于深水海洋油气开发最完整、明确的阐述之一。
南海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冉冉升起的明珠,不少海内外专家认为南海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油气田聚集地。
过去我国主要在大陆架开发,但南海有200-300公里的陆坡,未来将呈现水深越来越深、离岸越来越远的开发特征。
应对这一变化,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彬称,作业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的半潜式大型深水装备及辅管船研制;水下生产系统国产化及相关测试认证技术等亟待建立。此外,他认为,FLNG装置将成为南海深远海气田开发的重要设施,可改变传统气田传输回岸上处理的开发模式,实现全海底开发,并直接通过输油气管道运输到终端,减少损耗。目前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公司“十三五”期间将择机推向油气田开发应用。
此外,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新华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制所有钻井、开采设备都在水底的海底技术,预计2020年投用。多位业内人士就此分析,海底开发是未来方向,但目前来看成本太高,在中国还是空白领域。
中国海工装备展(CM)为海工界企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聚集了诸多海工装备领域一线品牌。海工装备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专业、多学科、高度密集的产业,涉及船舶、石化、机械、仪表、阀门、防锈、起重等多个行业,因此,行业间和跨行业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非常重要。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规范条件》,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意味着在首批造船“白名单”公布之后,海工装备“白名单”也即将登场。
未来,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如火如荼的军工企业改革有望继续为军工股的牛市添柴加火,而价值低估改革潮起的海工装备企业有望成为新的耀眼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