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良机
行业冬天刚刚开始,各油服企业采取的过冬措施是否有效,尚需市场检验。
物探、钻井等涉及新区勘探部分的业务减少,将先把油服企业的工作重点逼往成熟油田的扩边、改造、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等作业活动上——这正是中国诸多油服公司的特长。
但在低油价周期中,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油服公司,对高端技术研发的投入能力会受到较大挑战。
一位行业专家则指出,现有技术的消化使用尚有较大空间,应引起中国油服企业的关注。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的钻井系数,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使用的钻井仪器基本一致,只是配置不同。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使用什么样的仪器和工具,钻头如何设计,泥浆如何配比,均存在微小的区别。但这些微小的区别,可能导致最后钻井周期和轨迹上很大的区别。“在日子难过时,一方面要推进新技术研发,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让现有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上。”
有专业人士则对油服公司与油公司利益捆绑的模式表示担心。这其实与部分油服公司在国内外收购油田相同,都使得油服公司拥有股比不同的油田股权,“这逾越了行业红线,可能破坏行业规矩和市场秩序。”
斯伦贝谢中国区一位高管指出,油服公司与油公司之间确有行业红线。以斯伦贝谢为例,这家全球油服巨头80多年来能够越做越大,被各个油公司信任,正因其始终秉持一个理念:只做油服,不拥有油田。
“原因很简单,斯伦贝谢在全球120个国家给油公司服务,我们所掌握的地质、储量情况或其他信息,比如作业成本,将远超任何一个独立油公司。”该高管认为,“如果我们再去投资开发油田,则会和油公司有直接利益冲突。”
但上述高管判断,目前正是油服行业的并购良机,尤其是对中国油服企业而言。按中国目前油服市场的规模,虽然80%-85%的市场份额掌握在国企手中,但仍可容纳10家到20家较大的民营油服企业。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却对中国民营油服近期的前景表示悲观。
客户单一,是中国油服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之一。由于中国石油行业尚未放开垄断,几乎没有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民营石油公司,所有油服企业必须依靠三大NOC生存。而海外市场的拓展,则仍在初期。
中国石油公司仍然保留着自上而下的蛋糕型结构。陈卫东认为,这种结构的内部交易成本越来越高。比如选择油服公司,必须首选本集团麾下企业,根本无从竞争、无从砍价。这导致三大NOC麾下的油服公司效率低下,但它们却都可以持续获得订单和项目。
陈卫东悲观判断,低油价周期只会让中国民营油服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油价一降,NOC首先挤压的是民营油服企业——虽然民营公司比国有的效率高,但为了养活国有油服公司的人,只能把民营企业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