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
就在业界频频呼吁警惕防范海工风险之时,中国海工产业却一路狂奔。据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数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达到32%,订单总额79.1亿美元,超过韩国,居全球首位。跃居世界第一固然让人惊喜,但鉴于我国海工装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和积累业绩经验,我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在订单首付和对船东的要求等方面相对宽松,这也导致在市场明显回调的背景下,我国海工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手中的订单很可能变为“烫手的山芋”。
对此,张琦分析说,当前首当其冲的风险是,运营市场走低导致船东违约甚至弃单的风险不断上升。钻井平台是我国企业主要承接的海工产品,为了成功获得订单,企业往往给出10%甚至5%首付款比例的优惠,对船东的资质要求通常也不高。从2014年1~11月国内企业钻井平台手持订单看,国内船东主要有中海油服、中油技开、天津海恒等,在建平台有23座,占比为27%;国际主流船东为挪威Seadrill,在建平台为8座,占比10%;国际新兴船东、中小船东和投机船东分布在新加坡、美国、英国、希腊等,在建平台为53座,占比63%。值得警惕的是,国际新船东、小船东和投机船东在下单时绝大多数并未获得租约。在未来2年运营市场租约获取较为困难而船东弃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发生投机船东支付违约甚至弃单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回落将导致我国海工企业接单形势非常严峻。随着油价和海工运营市场的回落,未来2年全球海工装备投资额将明显下滑,我国海工企业的接单面临较大困难。更为重要的是,近些年我国企业海工装备订单大都来自投机船东,而主流船东主要在新加坡和韩国船厂订造钻井平台等装备。在运营市场利用率和租金下滑的背景下,投机船东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削减投资,导致我国海工企业的接单形势较新加坡、韩国等国更为严峻,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和残酷。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目前中国海工企业大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这必然导致中国海工企业面临两种窘境,一是在中低端市场,由于产能过剩,国内同行只能展开价格厮杀;二是在高端市场,本来就没有竞争力,为了杀出一条血路,便硬着头皮与欧美和韩国、新加坡等海工强国的企业展开竞争。无论如何,中国海工企业未来接单,都面临艰难抉择。
还有值得警惕的一点是,我国海工企业的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明显增加。海工装备价值量较高,在低首付接单的情况下,我国海工企业需要垫付大量流动资金用于保证生产进度,相应的成本和融资压力较大。一旦发生船东进度款支付违约、推迟交船甚至弃船的情况,企业很可能出现资金流断裂,而后发生连锁反应,为整个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
中交集团上海振华重工市场销售部经理蒋军海也对“拼价格”和资金风险现状感到忧虑,他说:“以前一个项目只有两家企业竞标,现在有七八家,价格低到几乎无利可图;过去付款方式是30%预付、65%发货前付、还有5%质保金,现在恶性竞争催生‘零首付’,接一份5亿美金订单,由此增加的财务成本就高达六七千万,企业资金风险加大。”
根据2014年10月份的资料显示,全球在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共140座,其中有一半并未获得确定的租约,而这之中有44座由中国船厂建造,也就是说目前在建但还未获得确定租约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中超过一半是由中国船厂建造的。对此,美林证券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目前的状况继续下去,未来5至10年部分中国船厂最终将不得不选择兼并或关闭,这将大大削弱中国船厂对新加坡船厂的竞争优势。
业内观察人士预计,2015年中国船厂将面临更多问题,许多新建钻井平台将按预定计划交付,但船东及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没有租约而拒绝接收这些平台。一些船东已经向中国船厂派出专门的工作小组,以记录在建平台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为船东推迟交付期的行为辩护。
另外,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目前国内银行、保险、基金、租赁等机构在近几年大肆投入海工领域,也让人担忧。与国外的机构相比,中资机构进入这一领域的时间较短,在财务、运营、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海工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却风险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