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如何成为国家“新名片”?

2015-04-08 17:02:15   来源:国际海洋工程网   我有话要说

全球海工行业春天在哪里?如何寻找、发现、营造、把握和利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发展机会?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如何成为中国向世界递得出去的一张靓丽的国家新“名片”?

2015年3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振威展览公司和SeaHow咨询公司联合主办的“2015海工金融和新装备技术北京国际论坛”上,上海船舶和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德国DVB银行海工融资部总经理Geir Sjurseth、中海油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付总工陈杰、中海油集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华彬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少华、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孙远慧、SeaHow咨询公司总经理李保坤、中集来福士(位置 评论 新闻 招聘)技术总监王骁永和中国船舶重工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刘健奕等演讲嘉宾,以及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银租赁、招商局资本管理公司、广东粤新海工(位置 评论 新闻)装备、中远船务集团、TSC海洋集团、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中交国际航运、耐克森电缆、卡特彼勒、大连深蓝泵业、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英国Petrofac、美国Blue Ocean Drilling(BOD)、中国船级社、巴拿马海事局、上海船舶设计院、上海振华重工、太平洋重工和大连船舶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等参会单位专家在论坛上热烈互动探讨。德国DVB银行海工融资部总经理Geir Sjurseth对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肯定,他认为中国厂家近年来进步很大,他们银行越来越多地以资金投入到中国海工产业发展,未来与中国产业界的合作将更密切。上海船舶和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以“精心打造互联网海洋工程”  这一前瞻性演讲,对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和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分析展望。他认为互联网将重新定义造船和海工产业,中国船海业必须加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支持下的船海工程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等高科技,是中国船海工程的发展方向。华彬集团高级副总裁刘少华论述中国海工产业未来的发展突破更要强调营造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通过市场的大需求来驱动和引领产业发展,可以成为打造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为国家靓丽“新名片”的新思路。山东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蓝色海洋钻井公司首席执行官孙远慧分析了全球海工市场发展,他们希望以强强联盟促进中国海工产业国际化竞争力。中集来福士技术总监王骁永分享了他们如何将世界级的深水钻井平台做到了批量化设计和建造。中国船舶重工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刘健奕分析了全球海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机会。中海油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付总工陈杰介绍了中海油规划的FLNG项目将如何对关键技术进行国产化准备和开发。中海油集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分析了世界能源发展路径和中国海工产业发展,他特别介绍了中集来福士如何把握海工发展机会,从名不经传、命悬一线的小船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顶级的海工厂家。论坛中还穿插了广东粤新海工装备、中远船务集团和TSC海洋集团等海工企业的发展案例。广东粤新海工装备公司为代表的中国船厂横扫了世界海工辅助船市场。中远船务集团短短的发展时间内就成功交付了多艘欧美船东订造的高端海工项目。TSC海洋集团以国际资源优势助力中国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深水钻井船等海工产品的设计、制造、集成和售后服务等, 这些案例诠释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靓丽的国家“新名片”。

SeaHow咨询公司总经理李保坤以“如何弘扬和实践总理讲中国造船是国家“新名片”的演讲进一步阐述了海洋工程装备怎么成为中国靓丽的国家“新名片”的热门话题。

李保坤先生首先回顾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会议特别强调,把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李保坤认为:作为国家的支柱性战略产业之一,中国造船和海工工业目前在全球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2010年以来,中国造船和海工工业抓住了世界造船重心由欧洲到日本到韩国,再逐步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使中国在规模和体量上成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同时,在高端船舶和海工项目上,中国已经成功建造交付了大型液化天然气船、FPSO、超大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和深水钻井平台等。论企业的规模、实力、设施、团队和潜力,中国不少船厂全面冲击和完全占领全球高端船舶海工行业的高地和阵地,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海工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来自: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和综合经济国力上升的黄金期;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基础好,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劳力人口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人才储备雄厚,技术人才多,近年大学毕业生超过7百万人;华人经济圈影响力大,同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国际基础;拥有适宜造海工建造的漫长海岸线,发展海工和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市场容量大和金融实力强。这些人和地利天时造就了中国拥有比其他国家优越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使中国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具有广阔的发展上升空间。总体来看,中国海工造船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不足和问题。对比韩国、新加坡和欧洲,我们海工和船舶的技术含量、价值量和品质量还是有很大差距。目前很多国内船企还是从事较为中低端的海工和船舶业务。向高端高附加值的海工和船舶产品升级发展,中国海工和船企还面临很多挑战,它们是:前沿能力和主流装备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不具备高端产品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和现场建造调试经验;没有制度化系统化的客户关系和主要供应商合作关系;总承包能力有待加强,已承接的海工装备项目多数为分包项目,主要从事装备钢结构建造:市场开拓能力不够,营销服务水平不高,信息不足,缺乏对最新需求动态的全面了解;正面的最新实力、形象的宣传和推广没有到位, 国际上对中国企业还有不少偏见;不少企业还不善于利用真正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咨询公司的优势渗透国际市场。

市场分析排行

  1. 新建OSV仍不断投放市场
  2. 油服公司的寒冬终于来了
  3. 北海市场闲置海工船数量增至29艘
  4. 全球海洋工程主力工程船舶发展趋势
  5. 油价下降,海工船市场急刹车
  6. 中国大量在建钻井平台威胁海工市场
  7. 油价暴跌及政治问题影响PSV市场
  8. 海工装备市况动向及展望
  9. 全球海工市场持续向好
  10. 欧洲银行警告:远离海工领域!

热点推荐